從 4 月 14 日第一篇募資貼文上線以來,我常看著捐款人名單萬般感動(已經變成我每天起床收信的動力)。在這些熱情的支持下,3個月來我們增加了 127 筆捐款,其中有 78 筆是新加入的定期定額捐款人。我們的募資目標是 1000 位定期支持者,目前達標 22%(211 人)。
雖然看來挑戰艱鉅,但現金流到今年底大致還可支應。靠著去年申請的青創貸款和親友支借,夥伴們今年還是可以一起過聖誕節。
如今啟動的募資,主要在為明年想辦法。長達3年的低薪已是消磨工作熱情的極限,明年務必讓大家都有合理的薪資,是今年最重要的任務。
為了達到這個任務,我在資源開發這件事面臨許多掙扎。這也是 Q2 這期限定報想談的主題── 關於開源與節流的選擇。
開什麼源?
今年4月精神衛生修法,在各大媒體上都看不到深度的公益視角。修法對許多承接心口司和社家署服務案的民間團體影響甚鉅,攸關 10 萬精障家庭與實務現場的資源框架。
當時面臨的最大衝突是,我到底該放下手邊的事去追蹤修法動態,還是應該把手上即將截止的某個資金申請案處理完。
這個掙扎後來被夥伴分擔承接了(這就是我們 Q1 限定報在談的,擴大團隊的意義),但類似的問題後來不斷發生。
例如,這幾個月我正在進行整整訪了一年半、終於可以陸續整理刊出的大專題「帶病生活」,但每當我要開始寫稿時,就會出現新的提案機會或合作可能。
這是令人開心的事,但每一個提案和會議都衍生出各種工作,例如團隊內部的討論、資料收集、數據整理、簡報製作、人力調動等。再加上日常組織管理和內容把關,我幾乎所有的專題都只能放在假日加班寫。
寫稿是我真正想做的事,資源開發是我該做的事,兼顧2者則是必要的事。因為除了提案,還是有很多捐款人是因為專題和內容──我們的本業──才加入支持的,這些小額捐款和大額贊助對我們來說同等重要。
既然開源的能量有限,於是我想著還能怎麼用力節流。
結什麼流? 在團隊會議共識下,我們首先砍掉了假日社群操作的一半業務,再縮減將近一半的廣告費,然後把每週出刊的「善週報」(公益界 10 大要聞整理)改成「雙週」報;
接著我們研議砍掉一個國際公益新知專欄「全球動態」,這個專欄2年多來每月整理 10 個重要的國際公益趨勢,希望成為臺灣公益界的世界觀景窗。
換算這個專欄的稿費、編輯和社群人力,每月相當於花掉 5000 元,卻因為它的知識性質(而非新聞性)長期流量見底。
然而,仍有夥伴認為「公益新知累積」是多多重要的3大定位之一(另2個是「深度報導」和「經驗者發聲」),畢竟我們不像大多數媒體靠廣告商生存,流量只是我們自我成長的重要指標,而不是唯一的成效指標。
最後我們在6月的會議中達成共識,決定再試2個月。這2個月,我們將會用全新的方法操作它,並且在8月底時觀察它的各項數據和反應,再評估它的必要性。
夥伴們甚至自主創立了一個群組叫做「全球動態 CPR 大作戰」,在其中討論各種社群操作的測試結果,希望最終能在成本、執行方式和價值選擇間找到答案。
我非常開心整個團隊能一起想辦法,對於承擔資源壓力的我來說實在是強而有力的後盾。但即使如此,我每天還是在動各種腦筋想要省錢,幾乎有點走火入魔。
省得了事,省不了人
我們和椅人後來討論出的企畫其實很有趣,是要邀請另一位 KOL、社工系大三的輪椅女孩雪莉,一起去臺中麗寶樂園一日遊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