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多聊聊

 你好,

夏天的酷熱尾巴還在空氣中甩盪,在高溫肆虐的今時今日,「熱死人」已非玩笑話,要怎麼身心舒適的與高溫環境共處?許多人也許疑惑,想要愛地球,也能吹冷氣嗎?冷氣怎麼吹才省錢又永續?這個月的節目,我們邀請了氣候專家來分享他的思維和方法,值得參考!

7 月底至 8 月上旬舉辦的 2024 巴黎奧運,聚集了全球的目光(和遠距離的熬夜觀賽時光),這場 4 年一度的國際體育盛會,不僅讓我們再次關注世界各地的傑出運動員,代表臺灣出賽的選手們在奧運舞臺上拚搏,也凝聚了臺灣人的心,無論勝敗,都讓人感受到團結的力量。

接下來 8/29-9/8,為身心障礙者舉辦 2024 巴黎帕運也已揭開序幕,臺灣共有 13 位頂尖選手出賽,年齡橫跨 17-65 歲,參與比賽的項目包括桌球、羽球、跆拳道、射箭、田徑、柔道和健力(超級舉重)。為他們加油喝采的同時,我們也邀請你透過節目一起認識身心障礙運動。(也重溫帕運:東京帕運 10 個友善行動


🏠 認識多元家庭樣貌,是共融的開始

了解多元的家庭樣貌,能讓我們更理解他人的處境。資深教師翁麗淑同時也是性平專家,她的兒子也熱愛運動、喜歡打棒球。他曾在棒球隊勇敢向教練爭取「不要打隊員」,這樣的經驗讓麗淑體會到孩子從自學返回體制後的轉變,並寫下屬於他們的故事

他的先生工藤,也透過文章分享自己成為「家庭煮夫」的故事,那些育兒、煮食的日常,堆疊出珍貴的經驗,同時陪伴工藤找到自我。
翁麗淑的大兒子承霖打棒球的樣貌。圖/翁麗淑提供
而在原住民族的部落/家庭生活場域,「原家中心」原本應和原住民族人合作,提供適用原住民的文化社會工作和社會服務的,再過不到半年就將轉型,被編入漢人的社福系統,用漢人的考核、漢人的分類、漢人的工作方法來做事。

轉型必要,但應該「怎麼轉」,才能充分考量並納入原住民族獨特的文化與社會關係和氛圍?多多從 7 月開始推出一系列【原家中心轉型】特輯文章,和你一起深入探討。

另一方面,因家庭失功能而必須接受安置照顧的孩子,會去哪裡?3 月的兒虐案(剴剴案)後,衛福部為平息輿論下令收緊全臺兒少收養程序,並要求寄養家庭承接更多等待收養的孩子,但,寄養家庭接得了嗎?孩子無處可去,大人也束手無策。

多多益善追蹤半年,盤點全臺超過 4500 名被迫離家的孩子們每一個能去的地方,為你看見不忍直視的現狀,也看見持續在其中奮戰的人們、看見希望與解方。請透過我們的官網、fb 持續鎖定【孩能去哪裡?】專題系列文章

而長大後的身心障礙孩子,離開家庭、進入過渡性職場「庇護工場」就職,可能面臨哪些困境?在臺灣推動超過 20 年的庇護工場,如今是什麼樣貌?遠渡重洋來臺灣組建家庭、組織生活的新移民/新住民,面對臺灣首部「新住民基本法」通過,又有哪些心聲和回應
2024 龍年捐多多,創造友善共龍的社會!
本月瘋傳

我最常告訴自己的是,孩子沒有那麼笨,他會自己思考、也會長大。就這樣,我們一路來到了這裡,我的孩子竟然已經在影響別人的人生!


閱 讀 更 多

唯有原民會和原住民夥伴們一起一起的協同努力,才能順利推進轉型,並實現既定目標—— 穩定發展原家中心的功能、提升原住民族社會工作的專業能力,並真正保障原住民族個人與集體的權利與福祉。


閱 讀 更 多

S-LAB 不只是商店,也是婦女重返職場的實習中繼站,更是各種展覽、手作體驗課、議題交流的場域。蘆葦女力盼透過產品,訴說婦女手作背後的人生故事,也讓大眾藉由消費接觸女性的多元面貌。


閱 讀 更 多
編輯精選

「本來在寄養家庭的孩子,大約有 1/3 是沒辦法返回原生家庭的,尋找收養人是其中一個方向,特別是嬰幼兒。現在收養程序變得非常嚴格,很多孩子出不去,後面等寄養的當然也進不來。」


閱 讀 更 多

臺灣庇護工場發展 22 年,每年庇護超過 2000 名身心障礙員工,卻長年營運困難,既要追求利潤又要做照顧,員工月薪普遍不足萬元。國際人權委員和監察院都呼籲勞動部積極研擬退場機制。


閱讀更多

7/16 立法院三讀通過臺灣首部新住民基本法,影響超過百萬人的權益。然而,民間團體認為立法過程太倉促,沒有經過新住民和新二代充分討論,期待新住民的真實生活需求能被看見、回應。


閱讀更多
邀請你推薦好友,益起讀多多!
推薦訂閱方法

STEP ① 轉寄這封電子報給朋友(點此轉寄

STEP ② 在轉寄留言處,留下你想對朋友說的話!例如:親愛的小咪,這期的多多電子報很好看喔,推薦你讀!看完之後很喜歡,歡迎訂閱:https://us.rightplus.org/HiqS7
過去期數回顧
🔗 Right Plus 多多益善|官網
💬 追蹤我們,互動、留言、更新不漏接|FacebookIGThread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