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多聊聊

 你好,

中秋一過,空氣中漸漸露出微涼的秋意,季節的更迭也隱喻著時間的流逝,2024 年也要邁入最後一季了!

此刻的舒爽涼意,也越發凸顯酷熱高溫多麼令人難耐,體現能「好好生活」的時刻,有多麼值得守護。這個月,我們也想和你一起看見,各種想好好生活的人、能夠好好生活的可能。

在新專題【城市共生:艋舺公園改建倒數&包容城市】,我們追蹤、記錄艋舺公園改建過程中各方的聲音,看這座落成將近 20 年、老艋舺的地標、龍山寺百年包容文化的傳統,面對街友與居民每日衝突時,將何去何從?

上個月開始陸續刊登的獨家專題【孩能去哪裡】,試著理解在3月剴剴案後,社會安全網掀起的連鎖反應,以及全臺數千名被迫離家的孩子們,究竟「孩」能去哪裡?本月推出第 3 篇【類家庭篇】,看新北市政府如何以首創的「家庭式照顧」接住難置兒?
《人生清理員》演員,左起蔡嘉茵、鳳小岳、宋芸樺和金士傑。圖/果陀娛樂提供
我們也跟著熱門臺劇《人生清理員》的鏡頭,穿梭一個又一個氣味濃厚、畫面衝擊的遺屋現場,以及特殊清潔員的人生起落。這部劇看似在談論死亡,其實每個畫面都在訴說好好活著的想望;

除了職人的背影,目睹兒虐案的社工被起訴,第一線助人工作者又如何在倫理、體制的多重難關中,和受助者一起迎向更好的前路?印尼首支女性護林隊,則是另一種行動者,能夠溫柔而堅定的勸退森林開發者,守住寶貴的森林資源

在跨國婚姻、重組家庭中長大的新二代,經歷對自己家庭的不理解、周遭環境的不友善,對從小長大的臺灣有什麼期待和認同、希望能打破哪些刻板印象?而藝術家和身心障礙青年,又怎麼透過一次次的創作和對話,重新在言語之外,找到對話的起點

在多多的節目上,曾經遭遇職場性騷擾的高中教師則分享:她怎麼經歷創傷、嘗試轉職,最後又回到熱愛的教職,和學生一起學習動手做的同時,也聊重要的性別議題和人生方向。最後,多多的夥伴們也在節目上分享私藏的美食名單、分享屬於自己的生活感,推薦你一起來收聽!
2024 龍年捐多多,創造友善共龍的社會!
本月瘋傳

整部劇最重要的不是「處理死亡」,而是在談「活著」這件事。「從小到大,沒有人告訴我們要怎麼告別,都是真的經歷了,才第一次學習怎麼說再見。因為死亡大部分是突然發生的,人產生遺憾之後,才會思考如何不留遺憾,接著要花好多時間和自己和解。」


閱 讀 更 多

我也會很擔心,社工必須變得越來越自我保護,包括拒絕服務風險較高的案主、較常使用強制的措施、花很多時間和力氣完成行政作業和紀錄,而非專注於服務,或決定離開社工領域⋯⋯


閱 讀 更 多

類家庭模式由新北市首創,提供居住空間、訓練大人接受教養規範、以孩子的需求為主反過來設計環境。8 年來已看到明顯成效:「再困難的孩子,經過 2 年左右的穩定照顧,整個人都能好好進步。」


閱 讀 更 多
編輯精選

新二代謝沛育認為新二代的形象不該被侷限在既定的框架中,因為移民家庭的面貌多元而豐富。同為新二代的陳靜華也說:「認同是自己去賦予的,不必取決於住在哪裡或擁有什麼生活技能,才有資格。」


閱 讀 更 多

心智障礙青年們在藝術家的帶領下,透過藝術工作坊體會多元媒材,享受選擇和做決定的幸福感,並且走入社區。他們也透過創作突破框架、表達自我、練習對話,真正接納自己獨特的聲音和存在。


閱讀更多

印尼亞齊省在地環保組織 HAkA 以社區的需求出發,培訓了當地第一支女性護林隊。她們和森林的關係密切,和開發者以獨特方式對話,不僅復育了森林,也增加女性的經濟自主能力與政治影響力。


【城市共生】專題|艋舺公園改建倒數
「街友其實比誰都希望公園乾淨又明亮」、「街友如果得到適當服務,居民生活也會變好」……

位在臺北萬華區的艋舺公園,落成將近 20 年,隨著社會變遷,這座公園有別其他公園,承載許多無家者生存、長輩交朋友等需求。然而,隨著艋舺公園即將在 2025 年改建。

隨著改建討論進行,也把許多萬華人長年關注的遊民議題拉上檯面,讓我們聽見許多在地人的聲音;透過民間團體的訪查,也聽到無家者對改建案的心聲。

多多益善以【城市共生】專題報導,為你追蹤這段重要的過程,也檢視艋舺公園為人詬病的環境、秩序問題,以及常見的街友住宿模式,介紹民間團體的安置方案。看見各方如何從不同的角度,一起努力化解彼此的對立,邁向城市共生。
專題頁馬上看
邀請你推薦好友,益起讀多多!
推薦訂閱方法

STEP ① 轉寄這封電子報給朋友(點此轉寄

STEP ② 在轉寄留言處,留下你想對朋友說的話!例如:親愛的小咪,這期的多多電子報很好看喔,推薦你讀!看完之後很喜歡,歡迎訂閱:https://us.rightplus.org/HiqS7
過去期數回顧
🔗 Right Plus 多多益善|官網
💬 追蹤我們,互動、留言、更新不漏接|FacebookIGThread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