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多聊聊
你好,
4 月是春暖花開的季節,大罷免引發社會熱烈的討論。政策檢討、年度修法進度與社會運動都成為近期的關注焦點,背後也潛藏著尚待解決的困境與挑戰。
4/2 是社工日,然而社工的工作保障長期不足,工會抗議指出,包含臺北市在內的 6 縣市拖欠薪資,有的甚至拖欠超過 2 個月,多位社工年終也沒拿足。這群站在服務第一線的人,正等待一份應有的回應與尊重。
4 月下旬,外交部宣布預算凍結影響護照製作量能,除了產量,護照上的名字,應該如何呈現原住民族的真實樣貌?李兆坤的投書帶我們看見,原住民辦理護照時,族名卻被迫用英文轉寫,甚至沒有姓氏也被強制登記。在制度的限制下,身分認同應如何取得平衡?
高齡與長照議題,同樣也是全球共同的挑戰,且隨著臺灣進入超高齡社會,越來越多家庭都得面對這道難題。我們一起參與東亞與歐洲照顧年會,看德國和奧地利的學者提到人力不足、移工勞權政策等問題,日本學者則分享社區照顧生活圈的概念。
面對即將來臨的超高齡社會,到家裡附近熟悉的診所看病,是一件難事嗎?如果缺乏完善的無障礙環境,身障者與長輩看病就是一場重大挑戰。診所藥局進不去、診療檯上不去,小病拖成大病的情況層出不窮。我們走入診所,深入這個現實,一起嘗試可能的解方。
跨國境X跨文化X跨世代交流,看見新的可能
異文化的交流也發生在臺灣的原住民部落。從1960 年發生在花蓮縣卓溪鄉「卓樂部落」的「手榴彈事件」反思,漢人社工吳學儒分享如何培養文化敏銳度,從進退間學習尊重與理解。這不僅是社工,更是每個跨文化溝通者的課題。
在買房和租屋之間,還有什麼選擇?我們邀請 OURs 都市改革組織研究員洛書,談談「中間型住宅」,認識居住的新可能。
今年,多多也開啟了新的兒少系列節目,第一集邀請桃園兒少代表鈺儒與秀韜回應 4/4 兒童節,分享「過曝世代」的日常,從養演算法到退追卻不移粉,他們如何找回掌控感與歸屬感?
|